宝鸡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综述

发表时间:2022-09-23 15:55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基本纲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取得了基本胜利,但它的经济纲领尚未彻底实现。全国还有3亿多农民的新解放区没有实行土地改革,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把土地改革作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随后举行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决定,从1950年冬季开始,用两年半或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1950年9月,陕西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10月,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正式开始。在省委的安排和领导下,宝鸡地区的土改运动于11月开始,至次年5月下旬结束,分三期进行。

宝鸡处于关中西部,地貌差异大,山地和川原兼有。据土改前,宝鸡分区(陕西省宝鸡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辖13个县1个市757个乡的调查统计,占人口总数2.77%的地主和半地主式富农占有分区土地总数的10.95%,人均占有土地11.51亩。而占人口总数50.86%的贫雇农仅占有土地总数的35.96%,人均2.23亩。地主、富农的土地除少数雇人耕种外,90%以上土地出租给贫农、中农耕种。地主阶级利用其霸占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索取高额地租。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向地主交纳地租,所剩无几,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剥削,极大地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在摸清土地占有量的基础上,宝鸡地委和专区还在组织上为土地改革作了充分准备。10月26日,宝鸡分区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吕剑人任主任,郭廷藩任第一副主任,严崇师任第二副主任。随后相继召开了宝鸡地区党代会和各县三级干部会议、农民代表会、各界代表会,以及区乡农民代表大会。各类会议均以土改为主题,进行讨论后制定了土改实施计划,干部培训计划。宝鸡地区参加土地改革的3600多名干部事前均经过了训练。据统计,整个地区经陕西省土改班和宝鸡分区干校等机构培训土改干部960人,其中,新招收的青年学生124人,乡级干部644人。乡级以上在职干部均组织专门研读了土改文件,认真学习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农村阶级路线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并结合解放后的工作实际进行总结检查,深入所在乡村调查各阶级土地占有情况、阶级关系。专区和专区和各县(市)还分别主持进行了一个乡的土改试点,为以后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土地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农村封建剥削制度,按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粮食、房屋等五大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生产资料,分给无地和少地农民,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以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经济建设打好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们要求土改,快点分田的心情迫切。但对于为什么土改,靠谁来土改却认识不清,对土改是既欢迎又有顾虑。针对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各县的不同情况,宝鸡分区派出干部深入乡村,因地制宜地发动群众。在山区,农民与地主阶级对立明显,群众觉悟容易提高,发动较快,土改干部主要是抓住农民迫切要求的租佃、废债和政治上压迫的突出问题发动斗争。在群众有了初步觉悟后,先大后小,对个别压迫农民不敢抬头的大恶霸地主,先捕先斗,及时结合人民法庭镇压,通过斗争提高群众觉悟,打开局面。在平原地区,土地分散,人口集中,地主剥削主要是雇工、放债,其次是租田,阶级对立不十分明显。土改干部用具体剥削事实教育农民,发动群众。在地主较多的地区,阶级关系比较复杂,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统治较严重,农民的顾虑也较多,发动较为困难,采取先打击大的,再打击一般的,各个击破的办法。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情况更为复杂,参杂了民族与宗教问题,采取了较为慎重的办法。在宣传政策与阶级教育中、强调民族政策,用本族地主剥削压迫的事实教育少数民族的农民,使他们弄清土改的目的是为反对地主阶级,而不是反对宗教与民族。同时注意发动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培养他们中的积极分子,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去领导、团结、争取阿匍等中上层分子,推进工作。

土改干部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土改政策,深入细致发动群众。宣传方式上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召集群众学习文件,从实际出发,与群众的思想结合,用生动活泼的内容,通俗的语言,灵活的方式宣传土地改革,张贴标语、出黑板报、运用小广播等,反复宣传土改的意义和方针政策;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场院,访贫问苦,了解情况掌握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宣传政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举办学习班、训练班、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等文件,如很受群众欢迎。并通过组织群众在农会、农代会上诉苦及组织小型诉苦会,激发农民阶级仇恨,进一步引导农民向封建势力展开说理斗争。土改运动中尤其注意发动妇女,采取通过发动男干部、男会员动员自己妻子入会;讲述家庭和睦、劳动生产、勤俭治家,打通婆婆思想;召开妇代会,通过妇女代表培养妇女中的积极分子去联系妇女;举办识字组、半日班、夜校讲解政策;为妇女解决切身利益问题等方法,动员妇女参加妇代会、农民协会,积极参与土地改革。

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县、乡政府坚决贯彻党在农村的“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打击地主”的阶级路线,以贫雇农为骨干,团结农村中绝大多数人,整顿乡政权、农会、民兵和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妇女小组等组织,形成一股强大力量,有力地推动土改运动向广度深度发展。 同时,紧密结合剿匪反霸斗争和镇反运动,保证土改运动顺利进行,锻炼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根据群众的要求,组织召开各种规模的斗争会,结合人民法庭对罪恶重大、群众十分痛恨者公审治罪。先后共斗争恶霸、不法地主3102名,约占地主总数的72%,其中判刑320名。

划分成分是正确执行政策、进行土地改革的关键。在认真调查私人占有土地情况、广泛宣传、普遍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宝鸡分区土地改革委员会采取先易后难、民主评订、上级批准、三榜定案的方法划分阶级。先在民主评订前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划分阶级的标准,评订后再由县政府批准地主成分,最后进行复查。由农会通知大家先自报财产和自划成分,经农会进行核实补充,召开群众大会,发动大家对第一榜进行公开评议、修正,通过后发出第二榜;召开群众大会再议。通过后送县土改委员会审查批准,公布第三榜。三榜定案后,农村的阶级成分就划分出来了。共划定地主4306户,半地主式富农609户,富农3915户。地主划定之后,就召开地主训话会,进行遵纪守法教育,要他(她)们服从管教,积极参加劳动,把自己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工作中既注意防止“压低”,漏划地主,遗留封建势力,也避免“抬高”,伤害到农民队伍。同时注意区分特殊情况:多数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农闲经营副业者,视为农业劳动;经常从事副业,只在春种、夏收等农忙时节参加农业生产者,一般视为从事其他职业。前国民党官吏和从事其他不正当职业者,出租或雇耕少量土地,仅依其土地剥削不足维持中农以上生活者,不订地主。

成分划分完成后既开始进行征收没收财产和分配胜利果实工作。各乡成立由土改干部、农会和民兵、青年团、妇女小组等组织的代表参加的“征收、没收委员会”。根据有关政策,确定应征收、没收财产的对象、数量,进行登记造册。并依照“贫雇农多分、中农少分、富裕中农不分”的原则,制定分配方案。首先分配土地,而后分配房屋等财产,分配土地,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注意土地优劣、离村远近相搭配,并照顾原耕,对单身汉或二人户的雇农给予适当照顾。分配方式按征、没收田地加少地户田地减去照顾中农田地、应留复员田、机动田除以应分田地人数等于人均应分田地。各自然村根据这个公式,制定具体分配方案,经过各方讨论,并征求应分户意见,报县审查批准后进行分配。  分配土地之后,即进行分配房屋等“四大财产”,先由征、没收委员会对应征、没收的财产,进行登记,而后根据分配原则制定分配方案,对所分配的财产落实到具体人,并公诸于众。在没有大的原则出入时,在农会主持下,由分享对象按规定时间到地主家里取回应得东西。过后组织抽查,看东西是否到位。全区共依法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公田、庙田90余万亩,牲畜1.5万头,房屋6万余间,农具36万件,分给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废除旧债粮食约合714570石,银元3万多圆。并收缴地主、富农的长短枪支950支,手榴弹5000余枚,子弹5万余发。

土改运动中,由于时间短、任务重,部分区、乡前,前松后紧。加上执行政策有偏差,因此出现了一些土改遗留问题。因此在1951年6月土改结束后,宝鸡全区对土改运动进行了检查总结。检查工作本着肯定成绩,发现问题,自查自纠的原则进行。对错划的地主、富农成分进行改正,并做好教育解释和财产退补工作;对漏划的地主、富农重新认定。检查总结工作与整顿组织、发动大生产紧密结合。在阶级成分分明情况下,进行民主建政,对各种基层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坚决清除不纯分子,对表现突出的贫雇农予以提拔重用,充实加强了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适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人民政府,彻底废除保甲制度,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人。同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发动大生产运动,把广大农民在土改中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大生产运动方向去,个体农业得到迅速发展。1953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高达6847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45.79%。

宝鸡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由每人占有11.51亩土地降为2.69亩,无地和少地农民人均得地1.35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群众组织也普遍得到了扩大和巩固。土改中发现和培养起来的贫雇农积极分子,已成为领导骨干。农会会员由原来的113590名增长到578735人,约占农业人口的30.3%。民兵也由原来的50279人增长为90982名。土改后期,大部分乡都成立了乡妇联会,22%以上的妇女都参加了农会。经过土改,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广大群众分得土地后,劳动生产、学习文化的情绪空前高涨。“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已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农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开荒、兴修水利等农业劳动中去。要求学文化、学政策的农民群众日益增多。仅宝鸡市一个区就建立了61个读报组、48个识字班、70处黑板报。农民订阅报纸、参加秧歌队已成为普遍现象。争相参军、参加镇反和抗美援朝的火热场面随处可见。

土地改革的完成,不但使贫苦农民过上好日子,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之后的工业化和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分享到:
联系地址:宝鸡市金台区宝虢路125号行政中心
联系电话:0917-3260601
主      办:中共宝鸡市委党史研究室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邮      编:7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