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地区“三线”建设综述发表时间:2022-11-08 15:04 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及时调整经济建设重心,积极进行战备工作。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了“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重大决策,从此,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展开了一场历时17年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 宝鸡地处西部内陆,既是连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又是陕西省的战略后方之一,地位十分重要。“一五”、“二五” 时期,宝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先后建成宝(鸡)成(都)电气化铁路、陇海铁路宝鸡至西安段铁路复线、宝(鸡)天(水)段电气化铁路,建成或改造了通往西安、汉中、平凉等地的4条公路干线和各县及乡镇公路,沟通了与西南的经济联系,扩大了陇海铁路干线的运力,进一步增强了宝鸡交通枢纽的作用,使宝鸡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物资集散和商贸中心之一,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宝鸡被列为“三线”建设重点城市之一,“三五”到“四五”期间,国家投资约12亿元,在宝鸡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一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到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和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我国周边地区战争因素急剧增长,国际环境日益险恶,国家安全问题愈加凸显,党中央不能不把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考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业布局的70%和主要的交通枢纽、港口、码头都集中在沿海和东部地区,50年代新建的一些国防工厂也大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而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西南、西北内陆,交通闭塞,近代工业更是薄弱。一旦战争爆发,沿海工业被摧毁,有限的内地工业根本难以为继,我们的国民经济势必会陷入瘫痪状态,这对国家的安全极其不利。基于这些考虑,中共中央决定把投资重点放在“三线”地区,集中国力加速内陆建设。 “三线”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三个区域。一线指沿海和边疆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共13个省区,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 1964年5月至6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问题,并按战略布局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要求大力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入侵。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对一、二线建设采取“停”(停建一批新开工项目)、“缩”(压缩正在建设的项目)、“搬”(将部分企事业单位全部搬迁到三线)、“分”(把一些企事业单位一分为二、分出部分迁往三线)、“帮”(从技术力量和设备等方面对三线企业实行对口帮助)的方针。国家计划委员会据此重新修定了“三五”计划,“三线”建设就此展开。
二 1964年6月,中共陕西省委调曾在工业企业和工业管理部门工作过的张方海任中共宝鸡地委书记。1965年1月,中共宝鸡地委召开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议定新建氧气站、标准件厂、修建蔡家坡至虢镇公路、增设商业网点、加强城市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为“三线”企业的新建和迁建做好前期工作。3月,宝鸡地委决定撤销专区工交局,成立宝鸡专区经济委员会,下设半机械化农具公司、轻工业公司、建筑材料综合公司。22日,按照西北局加强三线建设领导的决定,宝鸡地委发出了《关于加强支援工业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地委和宝鸡市、宝鸡县、凤县三个重点县(市)分别成立支援工业建设领导小组,地委领导小组由书记张方海、副书记惠居良负责。工业建设办公室的任务是支援基建,加速新建和迁移并厂单位的施工工程,及时解决三线建设中征用土地、地方基建材料和生活供应等问题。 “三线”建设中,宝鸡地委和各县(市)委做了大量的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三线”建设刚一开始,宝鸡地委就派出干部,狠抓宣传,加强全地区支援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工厂企业为依托,教育现有职工群众对新来的兄弟单位抱热情欢迎态度,虚心向外来职工学习,更好的促进本职工作;对新建、迁建地区的社队干部和群众进行工农联盟教育,使其认识到工业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支援国家建设,协助解决外来职工的困难;教育、引导工农群众和各方人员树立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的思想,树立全局观念,共同做好“三线”企业的迁建工作。 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宝鸡地委在重点县(市)建立了工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地区工业的具体指导。1966年5月,为了解决新建和迁建企业的选厂征地、建材供应、职工生活等问题,宝鸡地委召开了国防工业企业协作配套会议,成立宝鸡市工业协作配套委员会,专职负责这项工作。地委和各县(市)委抽调专人,协助企业人员考察现场,做群众工作,妥善处置了征用土地、铲除青苗、拆迁房屋坟地等问题。根据新建和迁建企业基本建设的需要,地委对地方建筑材料的生产进行了细致的预算和安排,要求各县(市)对砖、瓦、沙、石、白灰等地方建材的生产,统一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并专门成立了由物资部门和基建施工单位组成的现场工作小组,及时调剂余缺,解决施工需要。要求相关部门加强道路的整修养护及运输力量的组织协调,提倡满载、保质、快跑、安全、按时运到。宝鸡地委还在各个施工现场成立统一的指挥机构,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加强施工现场的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坚持好字当头,质量第一,确保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完成。同时,地委强化对现有企业的领导,在组织好生产,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根据新建、迁建企业的需要,积极安排好备品配件的生产协作,为“三线”建设做好必需的服务工作。此外,宝鸡地委还加大了后勤保障力度,千方百计提升农业产量,大力促进生猪、禽蛋增产,满足蔬菜供应;在新建、迁建企业地区,根据新增职工的数量,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好商业、文教网点的设置,全力做好外来职工的生活供应,使他们安下心,扎下根,全身心投入到“三线”建设中去。 1965年12月13日,中共宝鸡地委向省委提出《为了适应三线建设发展的需要改变工业管理体制意见的报告》,建议扩大宝鸡市建制,改成专区一级市,受省委直接领导,统管全区范围内几个工业区和主要企业,地委则集中抓农业,以适应“三线”建设迅速发展的形势,加大宝鸡市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这一建议于1966年得到批准,自该年8月1日始,宝鸡市升格为地级市,改由陕西省直接领导,地委副书记朱子彤兼任宝鸡市委书记。
三 1964年,中共陕西省委工业建设办公室接连下达迁建项目:上海机床厂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到宝鸡后,利用原电焊机厂下马厂址组建秦川机床厂;上海压力表厂部分设备和人员迁来后并入宝鸡市仪表厂;保定武汉列车电站修配基地一分为二后,一部分迁到了宝鸡卧龙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冶金加工厂全部设备及研究室部分设备,和北京冶金仪器厂全部设备(共约550人)一同迁至宝鸡县温水沟,合并建成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及研究院;将沈阳桥梁厂的钢梁车间和山海关桥梁厂的道岔车间一分为二,一并迁至宝鸡任家湾,建宝鸡桥梁厂;武汉、保定两个列车电站基地部分人员和设备迁来宝鸡后,兴建西北列车电站基地;大连起重运输机厂全部设备和人员迁入宝鸡市钢铁厂,合建宝鸡铲车厂;四机部西安786厂精密齿轮车间全部迁往蔡家坡与渭河工具厂合并,建宝鸡石油储备库及石油库制桶车间等。至1965年底,在宝鸡选点的三线建设项目已有95个,其中,中央部属项目34个,省属项目5个,涉及机械、电子、航天、航空、兵器、冶金、有色金属、化工、轻工等工业和交通运输多个大类。 1966年,宝鸡地区的“三线”建设陆续展开,本溪水泵厂一部分迁来与原公私合营裕民机器厂合并,扩建为宝鸡水泵厂;辽阳制药机械厂一部分迁来并入宝鸡医药玻璃厂后,化学工业部投资380万元对该厂进行了扩建(后于1970年独立为宝鸡化工机械厂即现制药机械厂)。同年,国家计委决定在宝鸡兴建汽车基地,建设两个厂,即陕西汽车制造厂和与之配套的陕西汽车齿轮厂。1969年两厂开始兴建,1975年投入批量生产。1967年,沈阳标准件厂的部分人员和设备迁来宝鸡,与宝鸡通用螺丝厂合并成立宝鸡标准件弹簧厂;同年,国家投资375万多元,对宝鸡石油机械厂进行了扩建改造。1969年,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一部分迁到凤翔县,建成关中工具厂。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的建光机器厂、宝光电工厂、金山无线电器材厂、宏声无线电器材厂,水电部系统的宝鸡车辆修造厂、宝鸡铁塔厂,铁道部系统的宝鸡电气化器材厂(为我国第一个电气化器材厂)、宝鸡装卸机械厂和邮电系统的陕西省邮电器材二厂,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也相继建成投产。 陕西省和宝鸡市也同时新建、扩建、改建了一批项目,主要有属于陕西省地方军工的红旗化工厂、红星化工厂、红光机械厂、先锋机械厂、胜利机械厂、前进机械厂(由陕西省黄陵县迁来岐山县)、五二三厂(印刷厂)、陕西机床厂、陕西轴承厂,属于地方工业的宝鸡精密机床维修厂(宝鸡机床厂前身)、标准件厂、汽车配件一厂、宝鸡市汽车轴瓦厂、宝鸡消防器材厂、宝鸡市机器厂(现宝叉三厂)、宝鸡风动工具厂、新宝机床厂、铁锨厂(皮鞋厂前身)、宝鸡粉末冶金厂、宝鸡市电机厂、宝鸡钢厂、红光铁厂、市焦化厂、市水泥厂、秦岭晶体管厂、无线电厂、无线电二厂、无线电三厂、电器元件厂、宝鸡市化工厂、宝鸡市有机化工厂、宝鸡市农药厂(宝鸡市应用化学厂前身)等。随着“三线”建设的启动,宝鸡市采取措施发展街道工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至1965年底,社办街道企业增加到98个,基本都是为大工业、农业、基建、市场和外贸出口服务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刘澜涛对宝鸡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很好!值得西北所有大中城市的同志们学习。” 1967年以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显著激化,宝鸡的“三线”建设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工业生产建设急剧下降,许多基建工程陷于停滞状态,直到1969年落实政策,随着一批有领导经验、熟悉工业管理的干部复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新任用,生产秩序开始恢复并有所增长。1970年,在备战气氛日益浓重的情况下,宝鸡按照全国计划会议精神的要求,加快了“三线”建设的进行,狠抓军工配套和基础工业,工业生产仍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至1975年,宝鸡共新建部省属企业17个,市县属工业企业393个,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电子、机械、国防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1983年,国家开始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1984年11月,陕西省三线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成立。根据中央“调整改造,发挥作用”,“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方针和省政府“布局相对集中,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的要求,宝鸡市结合自身的中长期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三线”调迁项目提供大力支持,从布局、结构、军品生产能力等方面对地区内的“三线”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革和调整,先后迁建了电子4381厂(并入769厂)、7107厂等企业。宝鸡市还为调迁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专门设立石坝河工业园区。在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准升为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后,又将石坝河工业园区纳入高新区,并适时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将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纳入高新区管理。通过迁建及整体改制、兼并、破产等改革调整措施,大部分“三线”军工企业摆脱了恶劣的生存环境,生产经营得到了长足发展。宝光电器、宝钛股份和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组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企业很快发展壮大成为省内的大型骨干企业,产值和效益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陕汽和陕齿先后成功与湘火炬合资,2001年陕齿又与美国法士特公司合资组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重型变速器专业化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在实施调整搬迁中,将钛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与搬迁工程有机结合,通过了国际企业质量体系、工艺技术及部分产品的认证,钛材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85%,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厂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钛金属和核反应堆控制材料的主要科研生产基地。航天7107厂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将军民品分线主辅分离,在宝鸡新开发区注册了以民品为主的宝鸡华科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使企业由单一军品生产逐步向军品、民品、三产协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调整,“三线”企业的科技优势和宝鸡的地域资源得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使其重新焕发了活力,生产能力和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也极大地促进了宝鸡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益。
四 “三线”战场上,还有一支特殊的建设大军,即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参与修建襄渝铁路的“三线”学兵。襄渝铁路东起襄樊,西至重庆,全长915.6公里,是西南地区连接中原腹地的一条东西走向的重要铁路干线,沿途多崇山峻岭,沟长壑深,加之江河阻断、地势险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战略意义,是以备战为核心的“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最艰巨的工程之一。面对省内农村青壮劳力集中于“三线”建设工地,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部插队到农村的现状,1970年,陕西省将西安六九届初中毕业生送到了铁道兵部队,参加襄渝铁路建设,1971年又动员宝鸡、咸阳、渭南和铜川四地市的七零届初中毕业生上三线工地,三线学兵这支队伍总体形成。宝鸡的学兵是在1971年2月底3月初开赴陕南铁路建设工地的,共有3860多人,分为18个连队,其中女学兵连4个。宝鸡学兵的大部分驻扎在安康境内的旬阳县,隶属铁道兵10师(5760部队)47团(5847部队),从关口镇到蜀河镇一线排开,修筑磨子沟、罗向崖、展园、罗家岭、沙沟、蜀河、险滩隧道及其间的桥梁架设。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这支学兵队伍经受了各种艰苦磨炼,闯过了生活关、劳动关,逐渐成长为一支能打硬仗恶仗的尖刀队伍,为祖国“三线”建设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宝鸡共有19名学兵在修筑襄渝铁路时不幸牺牲,长眠在了那块土地上。 “三线”建设,是宝鸡地区继“一五”时期重点建设后的又一次大步发展,一大批新企业拔地而起,成为宝鸡工业的支柱企业。这一时期,宝鸡地区建成了红旗化工厂、先锋机械厂、胜利机械厂、前进机械厂、7107厂、建光机器厂、宝光电工厂、金山无线电器材厂、宏声无线电器材厂等大批军工企业,涵盖了兵器制造、航空航天部件制造、电子设备研制等多个门类,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宝鸡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陕西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齿轮厂、宝鸡车辆修造厂、宝鸡铁塔厂、电气化器材厂、宝鸡消防器材厂、秦川机床厂、关中工具厂、宝鸡桥梁厂、新宝机床厂等机械加工企业和配套的地方企业的新建、改建使宝鸡地区的机电机械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随着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的建成和宝鸡钢铁厂、红光铁厂、市焦化厂、水泥厂、黒木林铁矿等的投产,宝鸡地区黑色冶金、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重新上马,全国性钛金属和核反应堆控制材料主要科研生产基地初步形成。秦岭晶体管厂、宝鸡无线电一、二、三厂、电器元件厂等的兴建投产更是实现了地方电子工业从无到有的突破。随着东部沿海和东北等地工业企业内迁来宝鸡的,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这些先进的科技和理念使宝鸡工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大大前进了一步,为宝鸡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线”企业,由于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布局不尽合理,老企业与新企业、生产与生活等比例关系也不够协调,但对宝鸡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形成了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宝鸡工业结构发生了向重工业倾斜,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的新变化。经过“三线”建设,宝鸡地区,包括所辖各县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偏重型的工业体系,宝鸡成为了初具规模的电子、机械、国防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